义务教育的关键在于公平。为实践这种公平,各国都对贫困地区进行帮扶,譬如日本专门对边远地区制定特别教育扶助法律,韩国的免费义务教育则选择从海岛、渔村、农村等边远贫困地区向城市实施,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实施。
各国遵循的这种义务教育贫弱阶层优先的原则,在我国,却颠倒了过来。六十年来,我们不仅没有援助贫弱的农村,反而“劫贫济富”,集中资源办城市教育和精英教育。此做法直接导致城乡教育差距以及农村教育的凋敝。
教育政策:优先发展城市,牺牲农村
|
|
1953年,政务院指示发展城市小学教育,不发展农村小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的重点放在发展工业化和建设城市,自然教育的重点也在城市。
1953年11月,政务院首次政务会议通过《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强调要发展城市小学,乡村一般不做发展:
“由于国家逐步工业化,城市人口增加较快,而过去几年内城市小学增加的比例一般地较乡村为小,因此,在工矿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公立小学应作适当发展,在农村,为适当解决农民子女人学问题,应根据需要与自愿的原则,提倡民办小学(包括完全小学)、对乡村公立小学,除在学校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和老革命根据地应作适当发展外,其他地区均以整顿提高为主,一般不作发展。” |
|
|
|
1962年,建立重点中小学,重点中小学多在城市
1962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明文规定,要求各地选定一批重点中小学。这些重点小学一般得到财政拨款,条件比普通中小学要好。而这些重点中小学多在城市。
据1963年9月统计,27个省、市、自治区确定的重点中学为487所,而北京、吉林等9省(市、自治区)中有135所,其中城市84所,占62%,县镇43所,占32%,农村8所,占6%。有7个省、市、自治区没有选定农村中学。农村的重点中学很少,而且各地根据中央指示,为了压缩城市人口,减少商品粮的供应,1960年前后曾动员城市中学中一些家住农村的学生回乡自带口粮人学,以及少招或不招农村的学生。(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第27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
|
|
1978年,教育部长刘西尧:宁肯有一部分牺牲一点,平均使用力量往往会造成少慢差费
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上作会议上说:“为了加速造就人才和带动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必须考虑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大学和重点中小学的建没,尽快提高它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重点学校政策,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之一,详见上一期专题《重点学校政策之变迁》)
教育部长刘西尧在总结会议报告时,就此进一步阐述:
“邓副主席指出,我们是个大国,人多,财力物力的使用,要更多地利用到重点方面,用到提高方面,宁肯有一部分放慢一点,牺牲一点。对华主席和邓副主席这些指示,我们要深刻领会。办什么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四人帮”对教育战线的破坏十分严重,百废待举,但目前不可能百废俱兴,总是有所失才能有所得,平均使用力量往往会造成少慢差费。”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第1620页,海南出版社,1998版) |
|
|
|
1980年,赵紫阳:教育发展受经济制约,哪个地区(教育)基础好,(钱)就加到哪个地区
1980年5月,中央书记处两次讨论教育工作方面问题,赵紫阳也表达了这一思想:
“因为教育的发展是受经济水平制约的,在一定时期内,要下决心承认不平衡,条件好的地区要把教育搞好,落后地区就不能要求很高。大城市和小城市不同;城市和农村不同;沿海地区和内地不同;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不同。要把重点抓好。教育经费的投资和师资要集中,把先进地区先搞上去。平均要求,什么都搞不上去。今后增加的钱究竟加在哪里,很值得研究:二我的意见是,哪个地区基础好,出人才快,就加到哪个地区。”(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第1813页,海南出版社,1998版) |
最后修改于 2011-10-12 20:59
阅读(
?)
评论(0)编辑删除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