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教育劫贫济富(二)

2011-10-12 15:12 阅读(?)评论(0)

义务教育的关键在于公平。为实践这种公平,各国都对贫困地区进行帮扶,譬如日本专门对边远地区制定特别教育扶助法律,韩国的免费义务教育则选择从海岛、渔村、农村等边远贫困地区向城市实施,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实施。

各国遵循的这种义务教育贫弱阶层优先的原则,在我国,却颠倒了过来。六十年来,我们不仅没有援助贫弱的农村,反而“劫贫济富”,集中资源办城市教育和精英教育。此做法直接导致城乡教育差距以及农村教育的凋敝。

 

教育目标:农村学生安守农村,城市的进厂打工

    

    在城乡二元体制之下,教育目标深深刻上“二元体制”的烙印。农村教育主要为农村培养适用人才,使学生掌握服务于农村的技能;农村学生毕业后,应当留在农村,升学是次要的。城市教育,则是为了向城市输送大批素质优良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在两个不同目标之下,对于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技术教育,城市的要求普遍比农村高。这种二元教育思路,强化了原有的二元社会体制,阻碍了社会阶层流动。
  
    “我们不要鼓励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
    1953年,农村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乃基本出路

    1953年暑假期间,全国曾一度出现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紧张。于是,《人民日报》发表《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社论,鼓励、劝说农村毕业生安守农村,参加农业劳动。

    “引导农村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乃是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的基本办法。参加农业生产的高小毕业生应该树立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思想,辛勤劳动,埋头钻研,把自己锻炼成为掌握合作化农业的能手。”
 
 
     1954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批评农村学生想升学和到城市当工人

    在《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后,领导层也多次发表意见要求农村学生安守农村,1954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就批评了教育轻视农业劳动、向往城市的思想:

    “农村高小学生总的思想状况还是想升学当专家当国家干部,到城市当工人,也不在农村……以上材料就反映学校学生轻视劳动、轻视劳动者,是很严重的,应坚决地彻底地加以改变,要教育他们为社会主义服务……”

    同年,中央在教育文件中提出,有条件的城市,城市学生可进厂打工:

    “目前进行社会宣传工作,应着重宣传动员农村高小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今后随着农业生产合作运动的发展,可适当地宣传动员这些城市初中毕业生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工作。在有条件的城市,应动员中、小学毕业生进工厂做工和学工。”
  
    1960年,教育部部长杨秀峰要求城乡教育要有差别

    1960年,在全国文教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杨秀峰要求教育要反映城乡特点,农村和城市教育内容要有区别:

    “在学校布局、学制、教学内容等方面反映城乡特点,体现以农业为基础和适应农业需要的思想也很差。对农村教育体系,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的三类学校的发展比例,教育部通盘考虑统筹安排不够,过去偏重全日制。而全日制学校的学制,假期制度城乡没有区别,教学要求相同,课本也一样。过去教育部所编的课本内容,也是反映城市和工业情况多,反映农村和农业情况少,甚至课本插图画楼、堂、馆、院多,画娃娃穿的衣服也多是城市式样,而对农村生活反映少,对为农业服务、提倡艰苦朴素讲得也不够。”
 
 
     1987年,农村教育要面向农村,城市职业技术教育要比农村系统

    198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情况报告的通知》,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的教育应该从办学单纯为了升学转到主要为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并适当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的方向上来。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确立为振兴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为农民劳动致富的办学方向”。

    同年11月,在城市办学方向的研讨会上,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提出城市职业教育要比农村更系统:“能否这样考虑,大中城市市区要逐步做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因为在城里,初中毕业后就业太早,不就业会产生问题,而且劳动者的素质,能真正达到高中阶段也是比较理想的。当然,高中阶段大量的应该是中专、技校和职业高中。”“跟农村不同,城市的职业技术教育还是以比较系统的形式为主。”
  
    1992年,城市基础教育要优于农村

    1992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搞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城市基础教育要优于农村:

    “城市是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与科学文化的中心,集中了现代化物质生产、技术和智力的优势,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善城市教育的整体结构,首先必须保证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使城市基拙教育不仅要在普及程度上高于农村,而且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
  
    农民教育:面向农村,抑或向城市看齐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我国教育一直强调城乡分治,认为农村教育要面向乡村,城市则要应是城市工业需要。当然,这是有道理等等。因为,如果农村移植城市模式,是有文化霸权之嫌,而且很可能使受过这种教育的农村孩子越来越不熟悉自己的本土文化,甚至越来越厌恶、鄙视自己的本土文化,所以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在我国,陶行知是反对者的代表。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写道: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它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它教富的变成穷的,穷的变得格外穷;它教强的变成弱的,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

生路是什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但是,这种农村教育本土化思路,也有其不合理之处。因为从教育机会均等、农村人口参与城市生活和国家生活的权利、阶层流动的公平性这些道德的角度来考察,乡村教育中采用主流学制是适当的。(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第168-169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最后修改于 2011-10-12 20:58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